首頁
向上
古文中的蛙-1
古文中的蛙-2
古文中的蛙-3
古文中的蛙-4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1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2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3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4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4

吠蛤。在水田鳴,其聲甚繁。

  最後要介紹的是位處臺灣最南端的恆春,恆春古名「瑯嶠」或「琅嶠」,為排灣族語對一種蘭科植物的稱呼後來改稱恆春,即為恆邑四時皆春之意。恆春縣設立於清同治13年,而後由屠繼善於清光緒20年(1894)將《恆春縣志》編撰成冊。其中當然也有關於蛙類的記載:

  • 螻蟈-雙林志曰:「即吠蛤。在水田鳴,其聲甚繁。農家云:三月三日,多不鳴。鳴則歲必稔」。又湖雅曰:「鳴聲如曰:孤格孤格。俗稱呼蛙、呼田雞;而不可食」。

  • 蝦蟇-湖雅曰:「背有黑點,身小善跳,作呷呷聲,土名蛤婆」。

  〝吠蛤〞會學狗叫的青蛙,指的應該就是我們的狗蛙-貢德氏赤蛙,沒想到以前的人就已經覺得牠的鳴叫像狗在吠一樣,而且也是喜歡成群在一起〝狂吠〞。至於三月三日當天,貢德氏赤蛙比較不喜歡鳴叫,而且鳴叫的話,當年就會豐收,有可能是當天如果下雨的話,當年的雨水就會比較豐沛。所以請大家幫忙注意一下,三月三日當天的青蛙是不是比較安靜。莫非跟玄天上帝聖誕有關,是不是那天的青蛙已跟著阿里山的〝神蝴蝶〞(枯球籮紋蛾)一樣,去向玄天上帝拜壽哩!以感念玄天上帝收服他們的天敵-蛇妖、龜怪。

  蛤婆-就是蟾蜍,這是潮州人對癩蝦蟆的稱呼。

蛙蛙世界學習網 兩棲類保育網 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