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蝦蟆曳腸於水際草間 |
藉由前幾期的介紹,大家對於古文中的青蛙應該有進一步的認識吧!其實那只是一部份而已,還有許多關於青蛙的介紹,例如《爾雅翼》(羅愿,1184)中,詳細記錄了蝌蚪的變態過程:
「蝌蚪,蝦蟆子也。蝦蟆曳腸於水際草間,纏線如索。日見黑點漸深,至春水,鳴以聒之,則蝌蚪皆出,謂之聒子。古所謂鸛影抱、蟆聲抱者也。頭圓色黑,始出有尾而無足,稍大則足生而尾脫。……蝌蚪唯唯,群浮暗水,唯朝繼夕,聿沒如鬼,言其出沒不常也。……皆腳具而尾始脫耳。」
這清楚地說明蟾蜍會在草澤間產卵,且呈膠質卵串(曳腸),卵粒漸黑。到了春天的時候,蟾蜍會開始鳴叫,然後蝌蚪就孵出來了。其實錯了,因為古人還以為蟾蜍利用鳴叫來催促卵的孵化,所以他們才會說鸛鳥(有時不伏在卵上)用影子孵蛋(護卵、遮陽),而蟾蜍用鳴叫來孵卵。所以才會說蝌蚪是〝聒子〞(是聒噪「後」的孩子,不是聒噪的孩子,更不是「瓜子」)。此外,文中又清楚記載:蝌蚪剛開始有尾巴、沒有腳,然後腳慢慢地長出來,腳長齊後尾巴才會脫落。原來這個重要的變態過程,一千年前就已經詳細記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