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向上
古文中的蛙-1
古文中的蛙-2
古文中的蛙-3
古文中的蛙-4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1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2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3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4

古文中的蛙-2

爾雅音圖:在水者黽

  「詩經」是中國從西周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34年至公元前515年),前後五百多年間的一部詩歌總集。詩人熟悉自然界中的動植物,瞭解它們的名稱、形狀和特點,他們賦詩往往因詩起興,所以這部詩歌總集涉及大量動植物的名稱,及動植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描述。

  最近如果有在逛書店的人一定看過「詩經植物圖鑑」(貓頭鷹出版社)這本書,其中記載了135種出現在詩經裡的植物;然而,詩經中記載的動物數量亦高達109種。這兩百多種的動植物大部分產於中國黃河流域,其中大部分名稱沿用至今,由其中可以知道動物的一些生活習性、分佈、狩獵、漁撈與飼養的紀錄。古代的語言文字都較現代的簡短,以前人常用〝言簡意賅〞來概括這一事實,所以詩經中動物的名稱大部分是一字一意、一類或一種。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蛙,可能不確定是蛙?其實是這樣的:「為鬼為蜮,則不可得。有靦面目,視人罔極。作此好歌,已極反側……」《詩經•小雅•何人斯》。一般解釋〝蜮〞為〝短狐〞也;另一解釋是〝古代相傳的一種含沙射人的怪物(白骨精)〞。但根據學者的考證:蜮為〝田鱉〞(水棲昆蟲),但也可作〝蟈〞解釋,就是青蛙啦。所以是不是青蛙還不能確定喔!

▲說文解字中有關「蛙」的字

 

  中國動物學記錄在文字上當從商代甲古文開始,周代的甲古文和鐘鼎器上金文也記錄不少動物學詞彙,接著隨時代轉變,經秦、漢的隸書、篆書而逐漸改成現代的字體,但動物學詞彙的內容仍繼續傳下來。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將9431個字分列在540部中,都是〝以類相從〞,可以說是繼承和總結商、周的各學科知識,其中包括大量的動物學知識。而今通用的《說文解字注》為清代段玉裁所撰(1790),其中引證更為豐富。

  中國文字是所謂的方塊字,一字由許多筆劃組成,一字一義。由於知識逐漸增加,所以需要利用的字越來越多,所以利用方塊字的特性,在相似的動物名稱上分門別類,於原來字旁加上一些相同的字,如鳥字旁的鳩、鴿、鷹。這些雖成為獨立的一個字,但卻都包含了鳥的意思,慢慢發展出部首來。而《說文解字》正是利用部首來統整當代常用的詞彙。

  說穿了《說文解字》就是一本字典,共包含了540個部首,其中和動物學有關的共有19個部首。這些部首裡,以「虫」為部首的共有153字,其中的蝦、蟆、蟈、螻、蝌、蚪、蟾、蜍、蟼、{虫匊}等10字與蛙有關;而以「黽」為部首的有13字,和蛙類有關的有黽、{圭/黽}、鼀、{酋黽}、{爾/黽}、{知于/黽}、{朱/黽}等7字。

▲ 詹諸(蟾蜍)

 

在《說文解字》中,對於字義的解釋相當的少,再加上年代過於久遠,使得一般人連他的解釋也不太了解。所以,現在多使用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因為其中對於字義的解釋多索引證,讀起來就比較容易了解。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書中與蛙有關的字義吧:

  1. {虫匊}-{虫匊}鼀詹諸-句黽部曰,鼀{爾/黽},詹諸也。其鳴詹諸、其皮鼀鼀、其行{爾/黽}{爾/黽}。此則又名{虫匊}鼀。釋魚作鼀{酋黽}蟾諸。鼀{酋黽}即{虫匊}鼀一語之轉。以脰鳴者-攷工記倖人文,脰,頸也。鄭曰,脰鳴。{圭/黽}黽屬,按{圭/黽}黽與{虫匊}鼀別而屬也,故下文受之以蝦蟆。
  2. 蝦-蝦蟆也-蝦蟆見於本草經,背有黑點,身小,能跳接百蟲,解呷呷聲,舉動極急;蟾蜍身大,背黑無點,多痱磊,不能跳,不解作聲,行動遲緩,絕然二物。陳藏器蘇頌皆能詳言之,許於此但云蝦蟆,不云{虫匊}鼀也,亦謂其似同而異。
  3. 蟆-蝦蟆也

  所以可以清楚的知道,{虫匊}指的是一種蟾蜍,而蝦蟆指的是一種青蛙。但他認為蟾蜍「不解作聲」,似乎對蟾蜍的觀察還不夠仔細喔!

蛙蛙世界學習網 兩棲類保育網 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