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文解字中有關「蛙」的字 |
中國動物學記錄在文字上當從商代甲古文開始,周代的甲古文和鐘鼎器上金文也記錄不少動物學詞彙,接著隨時代轉變,經秦、漢的隸書、篆書而逐漸改成現代的字體,但動物學詞彙的內容仍繼續傳下來。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將9431個字分列在540部中,都是〝以類相從〞,可以說是繼承和總結商、周的各學科知識,其中包括大量的動物學知識。而今通用的《說文解字注》為清代段玉裁所撰(1790),其中引證更為豐富。
中國文字是所謂的方塊字,一字由許多筆劃組成,一字一義。由於知識逐漸增加,所以需要利用的字越來越多,所以利用方塊字的特性,在相似的動物名稱上分門別類,於原來字旁加上一些相同的字,如鳥字旁的鳩、鴿、鷹。這些雖成為獨立的一個字,但卻都包含了鳥的意思,慢慢發展出部首來。而《說文解字》正是利用部首來統整當代常用的詞彙。
說穿了《說文解字》就是一本字典,共包含了540個部首,其中和動物學有關的共有19個部首。這些部首裡,以「虫」為部首的共有153字,其中的蝦、蟆、蟈、螻、蝌、蚪、蟾、蜍、蟼、{虫匊}等10字與蛙有關;而以「黽」為部首的有13字,和蛙類有關的有黽、{圭/黽}、鼀、{酋黽}、{爾/黽}、{知于/黽}、{朱/黽}等7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