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向上
古文中的蛙-1
古文中的蛙-2
古文中的蛙-3
古文中的蛙-4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1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2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3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4

古文中的蛙-台灣篇2

先人早已知道利用蛙類身上的抗生素來治療疔瘡。

  「鳳山」原為山名,稱「鳳山丘陵台地」,位於今高雄市小港區,與高雄縣林園鄉、大寮鄉接壤的條狀丘陵地帶,形似飛鳳展翅,名曰「鳳山」;康熙23年將該區劃分為福建省臺灣府鳳山縣。緊接於《諸羅縣志》後兩年,陳文達完成《鳳山縣志》的編撰(康熙58年),文體格式以多延續《臺灣府志》;所以青蛙亦被分為蟲之屬,且僅記有〝蝦蟇〞一項:

蝦蟇-似蟾蜍。背有黑點,皮粗。陶隱居曰:『腹大,皮上多痱磊』是也。按張暢弟收為猘犬所傷,食蝦蟇可療;收難之,暢含笑先嘗,收乃食,瘡亦旋愈。又取其肝塗疔瘡,無不驗。

  首先,《諸羅縣志》做一下比較,蝦蟇不就是蟾蜍的嗎?為何還說一次「似蟾蜍」?難道,蝦蟇不是蟾蜍,只是像蟾蜍而已。我覺得應該陳氏搞錯,將蝦蟇與蟾蜍視為兩種不同的生物吧!

  次者,關於宋朝張收被狗咬的事件,亦收錄於《宋書》:「張收嘗為猘犬所傷。食蝦蟆鱠而愈」(有些版本記為張悅)。但是,張收不敢吃下蟾蜍來療傷(誰敢!),於是他的哥哥-張暢,竟然帶著微笑吃下蟾蜍當示範,張收才敢吃下去,傷口才跟著好。如果,取其肝作為外敷藥,內服外敷,效果更好。其實,這就是利用兩棲類身上所分泌的物質中,含有某抗生素的成分來治療疔瘡的感染。不過,還是要嚴重聲明-可千萬別胡亂嘗試,不然小命會不保喔!

 

樹蛤:狀似蟾蜍,綠色,生樹間。

  雖然《鳳山縣志》中對於青蛙的紀錄僅有一筆,不過乾隆29年時,王瑛曾編撰的《重修鳳山縣志》對於青蛙則有更多的記載。除了〝蝦蟇〞以外,還記載了〝蛙〞與〝樹蛤〞,敘述如下:

蝦蟇-似蟾蜍,皆有黑點。治瘡毒最神效。

蛙-背青色,謂之青蛙。《諸羅志》作青約。一名田蛙,亦稱水蛙。味甚美;臺地最多,人以為真饌。

樹蛤-狀似蟾蜍,綠色。生樹間。

  《重修鳳山縣志》關於境內物產的記載種類甚多,但額外的敘述較為精簡,有別於陳氏的詳細描述、引經據典。例如蝦蟇,陳氏已說明的十分詳盡,故王氏僅以簡單的兩三句話來說明牠最大的特色。不過,相較於《鳳山縣志》沒紀載的物種,王氏則會多作說明。

  由文中所述得知,當時人對於蛙的稱呼包含:青蛙、田蛙、水蛙…。更重要的是,相較於更早《台灣府志》:「土人帶皮(去皮)食之」,這時候的臺人開始發現青蛙的美味,且將青蛙料理視為一種美食。由此敘述亦可推論,這種生活於田埂水間、體型又大到可以食用的綠色青蛙,指的應該就是虎皮蛙了。

  其實,最令人振奮的應該就是〝樹蛤〞這一項,狀似蟾蜍,綠色。生樹間。指的不就是中國樹蟾嗎!相信大家第一次聽到樹蟾這個名字,必定會納悶它和蟾蜍的關係,很難將牠的外型與蟾蜍連在一起;沒想到前人竟然可以觀察出來,令人十分佩服。也有可能是當時對於樹蛙、樹蟾等較短胖的種類(有別於體型修長的赤蛙),認為它們的身材和蟾蜍一樣短胖吧!

 

青約:一名青蛙,背青綠色,似水雞而小。

  清朝於康熙23年正式將臺灣納入版圖,且劃分在福建省下,設立一府三縣,也就是先前介紹過的臺灣府、諸羅縣、鳳山縣,以及現在要介紹的臺灣縣(台南一帶)。《臺灣縣志》是於康熙59年時,由陳文達編撰完成,和《鳳山縣志》是同一個編者,亦是這四部方志中成書最晚的一部。其中關於蛙類的敘述如下:

  • 水雞-腰細口大,皮蒼黧色。一名螻蟈,俗名田雞。

  • 青約-一名青蛙。背青綠色,似水雞而小。

  • 蝦蟇-腹大,皮上、腹下有黑斑點。本草曰:「身小,能跳接百蟲」。酉陽雜俎曰:「蝦蟇無腸」。

  過去曾經在《諸羅縣志》當中介紹過青約,由文中敘述以及土人去皮食之來推測應該是虎皮蛙。但是,如果根據這裡的敘述來看,青約似水雞而小,指的好像又是澤蛙,因為澤蛙的體色較青,且外型酷似小一號的虎皮蛙。那到底這兩位著者所要記錄的青約是不是同一種青蛙,這就不得而知了!說不定當時對於這兩種青蛙的稱呼可能都因地而異吧。

  而這裡的蝦蟇指的是黑眶蟾蜍應該沒有錯,但是著者引用本草裡:「身小,能跳接百蟲」這句話就很讓人質疑了,蟾蜍的身手有如此皎健嗎?跳起來吃蟲?好像太高估蟾蜍了(其實這段話亦被說文解字引用過)。

  話說回來,雖然《臺灣縣志》的編撰者和《鳳山縣志》為同一人,但是在內容的編排上卻有些出入,其中最特殊的地方就是蛙類的屬別。在過去介紹的幾部方志中,青蛙都是被劃分在〝蟲之屬〞,這次介紹的蝦蟇也一樣;但是,令人訝異的就是-它將水雞與青約放在〝鱗之屬〞下,與魚類和少部分海洋無脊椎動物同群,乍看之下會覺得怪怪的。但想想,或許是編者認為青蛙濕濕滑滑的,又住在水邊,才將他們倆個放在鱗之屬吧!

蛙蛙世界學習網 兩棲類保育網 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