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塊取樣法(隨機挑選調查區塊) |
|
穿越線取樣法(A.橫越馬路、B.沿著溪流、C.特定方向) |
4. 方塊取樣法(Quadrat sampling):
將欲調查之均質區域以特定距離劃設網格,將各方塊給予一編號,再隨機挑選數個方塊,並仔細調查各方塊內之生物組成。可獲得物種名錄、相對豐度、密度。而劃設方格的大小與選取的數量則需考量調查人力與統計的可信度來判定。此法可免除人為挑選樣區時的誤差;但有些選取的方塊並不易到達,而增加調查的困難度。
5. 穿越線取樣法(Transect sampling):
本法係指樣區或調查路線為線型,而樣區類型主要有二類:其一,通過連續漸變的環境,例如為調查不同海拔的蛙類分佈,則選取一條由低至高海拔之穿越線為樣區,於穿越線中選取部分片段進行調查,通常適用較大尺度之調查。其二,通過均值或類似之環境,選取多條穿越線,每一條穿越線為一樣區,通常適用於小尺度的調查。
6. 叢塊取樣法(Patch sampling):
許多生物通常會有特別偏好某種微棲地或群體聚集的行為,所以我們常常會在這類地方觀察到較多之個體,例如:倒木、石塊、蓄水池...。本法就是以這些高密度的棲地為單位(即一個樣區,稱為一個叢塊),當調查叢塊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後,便可進行統計分析,通常適用於「微棲地利用」之研究。
|
掉落式陷阱配置圖 |
|
掉落式陷阱近觀圖 |
7. 陷阱法(Pitfall traps):
陷阱法主要藉由目標生物的生態習性,並利用相關的設施來圈捕。在誘捕因素方面主要分為「主動誘捕」以及「被動捕捉」兩大類。前者多利用食物或激素來作為引誘的物質,將標的生物引入陷阱中;後者則沒有誘餌,多利用繁殖與活動習性,在該生物的移動路徑中作攔截。
至於陷阱本身則分為致死與非致死的裝置,前者係為了某必要之研究因素,利用酒精、福馬林或其他固定溶液來將掉入陷阱的生物予以固定;後者則僅作暫時的禁錮,不會犧牲該生物之生命,所以此法在設置期間必須定時巡邏,以免遭捕獲的生物餓死或被捕食。
一般常用的底棲蛙類(赤蛙、蟾蜍)陷阱法為「掉落式陷阱」,並同時配合圍籬的設置,來增加捕捉的面積。陷阱本身主要係將塑膠水桶埋設於樣區地下,桶高至少30㎝,桶口與地面同高,桶底鑽小孔以利排水,免得下雨盛水造成捕獲生物淹死或逃脫;亦可於桶上方加設蓋子,防止雨水或樹枝掉落至桶中;桶內可放置水果吸引昆蟲來作為誘餌,增加捕獲的機會。
圍籬的用處主要是藉由生物活動時,在接觸阻隔物之後,經常沿著阻隔物邊緣移動的特性,將生物誘導入陷阱當中。掉落式陷阱法的設置期間至少要連續3∼7天,並且1∼
2天巡邏一次。非調查期間,可將蓋子將陷阱緊密蓋住,待下次調查期間再將陷阱打開,直至調查研究完全結束後,將所有裝置移除,並將空洞填補回去。樣區的選擇可採隨機選取的方式,或者設置於蛙類遷徙的路徑中,如:繁殖場所與非繁殖場所間、溪流池塘的周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