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向上
青蛙的鳴叫
有關蝌蚪的迷思
青蛙的交配-上
青蛙的交配-下
青蛙的產卵-上
青蛙的產卵-下
青蛙的發生-上
青蛙的發生-下

青蛙的發生-上

貢德氏赤蛙卵的上部為黑色的動物極

  青蛙在完成交配過程後,大部分的受精卵就得聽天由命了!

  受精後約3∼4小時,受精卵即開始分裂。青蛙的卵裂為不對稱全分裂,簡單地來說,就是進行分裂的時候不是五五對分,而是一邊大、一邊小,這是由於卵黃分布不均之故。卵黃集中於卵的下部,呈黃白色,稱為植物極(vegetable pole);卵的上部為黑色的動物極(animal pole),較多的黑色素對於吸收日光、熱量,促進卵的發育是非常有益的。

  動物極細胞分裂的快,細胞小;植物極細胞分裂的慢,細胞大。在卵裂到相當多的細胞時,即形成中空的囊胚。由於動物極細胞分裂快,故逐漸將植物極的大細胞包入,同時植物極的大細胞內陷,像是用手將皮球捏緊般,形成原腸胚。接著在胚胎的背面開始形成神經管,這時候成為神經胚;等到胚胎長到約6mm時,即衝破膠膜孵出成為獨立生活的蝌蚪了。

  但是不同蛙類的胚胎,孵化成蝌蚪的時間並不相同,例如:中國樹蟾的受精卵發育特別快,僅需一天就可孵化成蝌蚪。

一般最適合發育溫度是介於15∼20℃

 

  關係到蛙卵發育速度的因素很多,除了本身系統發育的機制外,也會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蛙卵的發育通常會在一定範圍的溫度、鹽度及酸鹼度內,其中最常被討論的就是溫度與發育的關係。一般蛙卵具有溫度可忍受範圍的上限與下限,最適合蛙卵發育的溫度是介於15∼20℃間,有證據指出,在高溫狀況下的蛙卵發育會較低溫的快。

  不同的蛙會有不同適合的溫度,而處在這多變的環境中,蛙類就必須有其獨特的適應方式。一種是行為的適應,就是蛙類會選擇最適當的溫度與地點產卵。例如:在夏天的水池邊可發現腹斑蛙在進行生殖,到了冬天,就輪到台北樹蛙在該地繁殖了。因為牠們的最適溫並不相同,所以就藉由行為的控制來選擇不同的溫度;另一方面也可減少資源上的競爭。

  另一種適應方式為胚胎對適合溫度範圍的改變,例如在某個環境變動小的地方(有遮蔭的水池,日夜水溫差小),其溫度忍受的範圍就比較小;相較在另一個溫度變動較大的的地方(沒有遮蔭的水池,日夜水溫差大),該蛙卵的忍受範圍就增大。其實就是本身生理機制的快速改變,這種對溫度忍受的適應性有助於蛙卵面對環境的劇變。

卵黃中脂質是發育中重要的營養來源
 

 

  青蛙要好好的生長,就必須具有良好的新陳代謝,蛙卵也不例外,在發生的過程中同樣也要面對營養、呼吸及含氮廢物排泄的問題。

  營養方面—絕大多數的青蛙都是卵生的,所以都是由“卵黃”來供應養分,其中“脂質”則是蛙卵發育中最重要的營養來源。所以發育期較長的種類,不僅會有較大的卵黃囊,且卵黃中脂質的含量也較多。但隨著發育時期的不同,對於主要的營養源會有所不同。發育初期需要脂質;然後對於醣類的需求會漸漸增加;接著又會再次變成脂質;在晚期蛋白質則成了最主要的來源。

  呼吸方面—蛙類的外鰓並沒有蠑螈發達,但是內鰓的構造卻相當完善,一樣可以供應蛙卵在發育過程中的呼吸作用。

  含氮廢物的排泄—蛙卵代謝完的產物主要是以“氨”的形式排放,其中含有少量的尿素,並可以利用大量的水分稀釋氨。但是產在陸地上或是樹上的蛙卵則沒有那麼多的水供氨稀釋,所以牠們會將氨轉換成比較無毒的尿素排泄,以免自己毒死自己。

蛙蛙世界學習網 兩棲類保育網 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