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向上
青蛙的鳴叫
有關蝌蚪的迷思
青蛙的交配-上
青蛙的交配-下
青蛙的產卵-上
青蛙的產卵-下
青蛙的發生-上
青蛙的發生-下

有關蝌蚪的迷思

▲ 山椒魚也是屬於兩棲類

  前些日經過本館蒐藏研究會議室,有一群師長正在審查教科書,順便問了一些有關蝌蚪的問題,讓我想起曾問學生何謂兩棲類?而學生屢回以:「兩棲類是具有蝌蚪期的脊椎動物,蝌蚪在水中生活,成體登陸生活。」見似標準答案,其實有語病。

  現生的兩棲類分為有尾類(例如:蠑螈、山椒魚)、無尾類(例如:青蛙、蟾蜍)和無足類(例如:蚓螈)三大類,其中只有無尾類的幼體才稱為蝌蚪(tadpole),其餘的都以幼體(larva)稱之,所以您應該已看出學生的語病在哪裡了吧!

  我們的老祖宗對蝌蚪變態的過程早有觀察。李蘇的《見物》篇記載:「…尾其尻骨也,目後有紅穴,前爪自穴出,則漸漸短,後爪出則萎縮為尻骨矣。世說聞雷脫尾非是。蓋三月中,雷嘗屢鳴,何蝌蚪之尾盡無恙也。」

  李蘇對蝌蚪的變態過程比同時期的一般世俗有更深刻的觀察,他否定蝌蚪在雷鳴之後將尾巴直接脫落的說法。如果您曾經養過蝌蚪,會同意李蘇的觀察,蝌蚪的尾巴是逐漸萎縮消失的。但李蘇對蝌蚪的前後腳生長的順序卻搞混了,蝌蚪在尚未縮尾前就已經有後腿的肉芽出現。當後腿漸長,腳掌與腳趾逐步形成,後腳大致發育完成後,蝌蚪便開始「變態」,有一天突然前腳出現,適應陸地生活的眼睛、嘴巴、肺……等等器官也逐漸改變或發育,嗣尾巴消失後,便能完全在陸地上生活。此外,「尾其尻骨也」也是謬誤,因為蛙的「尻骨」是變態後期發生,再與脊椎骨後面幾節銜接而成的,並不是「尾」萎縮進而長入體內的。

▲ 蝌蚪變態時先長後腳再伸出前肢

 

  李蘇倒是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他發覺蝌蚪的眼睛後面有一個洞,稱之為「紅穴」,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噴水孔」,居然蝌蚪的前肢是由紅穴伸出來的。

  由於有些蝌蚪只在身體左側有一個噴水孔,因此蝌蚪變態時,左前腳先由噴水孔伸出來,造成蝌蚪先長左前腳的假象。其實左、右前腳早已在皮膚內同時發育,右前腳因為須要突破皮膚才能長出體外,表面上與左前腳的成長順序發生時差。以噴水孔的數量和位置而言,蝌蚪可分成四種類型:(Ⅰ)二個噴水孔在身體兩側;(Ⅱ)一個噴水孔在肛孔的前方;(Ⅲ)一個噴水孔在腹面;(Ⅳ)一個噴水孔在身體左側。台灣有類型Ⅱ和Ⅳ的蝌蚪。是否台灣蝌蚪都是左前腳先長出體外,由讀者自己去推敲或實際去觀察。

  我們可以再問:是否所有的無尾類都有蝌蚪期?

  答案是否定的。無尾類的生殖策略是多樣的,有的種類是胎生的,有的種類雖是卵生的,卻直接發育為小青蛙,而不是蝌蚪,你說奇不奇妙?

  談到這兒,可見兩棲類的定義無法一言以蔽之。現在,如果您是老師,您會給上述學生的答案打幾。

蛙蛙世界學習網 兩棲類保育網 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