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向上
蛙的攝食與消化
蛙類的皮膚-上
蛙類的皮膚-下
青蛙住哪裡
青蛙的運動

蛙類的皮膚-下

▲ 白頷樹蛙「嚇人」的大腿網紋

   然而,躲得再隱密的蛙類還是有被發現的一天,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有“落跑”的本領了。這種對策通常可以分為積極的與消極的兩種,積極的對策就是來個出其不意,主動驚嚇天敵,再趁著對方一愣間逃之夭夭。最好的例子就是莫氏樹蛙大腿內側的紅色斑紋,以及白頷樹蛙大腿內側的黑色網紋。這些花紋平時被小腿遮住,不會被看到,在危險時的一刻,突然跳起大腿伸展,露出特別的花色,讓跟在其後的敵人嚇一跳。

  另一種是消極的方法,例如利用黑眼罩遮住眼睛與鼓膜(如中國樹蟾),這是為了保護頭部重要的器官,避免成為主要的攻擊部位。要是少了一條腿,還可以生活下去;如果是頭部受創,那活下去的機會可就很低囉!

  蝌蚪外表的花紋沒有成蛙如此豐富,顏色多半是綠褐色或灰褐色,而且有一些深色的小斑點。這也是一種保護色,因為牠在水中生活,喜歡躲在水草叢中或落葉堆裡,褐色調的體色和水底泥巴的顏色相融合,讓牠們可安心的隱藏在周圍的環境中。不過蟾蜍的蝌蚪則非常特殊,牠們擁有烏黑的外表,而且常常喜歡聚集在一起。一隻深黑色、帶有毒性的蟾蜍蝌蚪就已經讓天敵怯步了,更何況是一大片黑壓壓的蝌蚪,光是氣勢就足以嚇人!

▲ 斯文豪氏赤蛙個體間顏色差異很大

   

  最後,提到蛙類體色的變化,可說是「有所變,有所不變」。

  所有初學者都會面對到這個棘手的問題,就是牠們的體色千變萬化,好像有一百多種青蛙,卻又好像只有兩、三種青蛙。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先針對體色變化的緣由來進行了解。

  無可置疑的,蛙類的皮膚確實會隨著環境而改變顏色,這是因為牠的表皮具有三種色素細胞—黃色素細胞、虹彩細胞及黑色素細胞。前兩者為表現黃、褐與紅色,以及濾掉藍光所造成的綠色,因而決定「體色的色系」;而後者,則利用細胞內黑色素的移動,隨著環境改變而改變「體色的深淺」。

  有些蛙類的體色僅是變深或變淺而已,但基本的顏色並不會改變,這就是有所變,有所不變。最常見的例子之一,就是斯文豪氏赤蛙,牠們個體間顏色差異很大,有的綠色、有的褐色、有的綠中帶褐、也有的褐中帶綠。但綠色終究不會變成褐色,褐色也不會變成綠色,僅是隨著周圍光線的明暗,會改變綠色或褐色的深淺而已。

  另一些蛙類則顏色變化很大,如艾氏樹蛙的體色,可堪稱是變化最大的。牠在黑暗時,體色會呈深褐色,當光亮時,則會表現出米黃色,甚至有些微的綠色出現(但不是一般綠色樹蛙的綠色)。所以,各位賞蛙人在認蛙的時候,可別將體色定義的太詳細喔!

蛙蛙世界學習網 兩棲類保育網 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