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向上
蛙的攝食與消化
蛙類的皮膚-上
蛙類的皮膚-下
青蛙住哪裡
青蛙的運動

蛙的攝食與消化

▲ 盤古蟾蜍是屬於
「坐等型」

  中國人常說「吃飯皇帝大」!而對蛙類來說,吃東西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當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蛙類也發展出一些獨特的"吃飯傢伙",今天就是要介紹它們給大家認識。

  首先就從找食物開始談起:找尋食物當然以眼睛最為重要,蛙類的眼睛位於頭頂兩側,大而突出,目的是使視野較為廣闊,即使是身後的物體也看得到。在眼球內部視網膜上,除了專門感覺顏色的錐狀細胞、感光的桿狀細胞外,還有它特有的綠色桿狀細胞,用來加強感光能力,可以讓蛙類在黑夜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但是蛙類看東西,只能看到物體的輪廓,看不到細節;對會動的東西比較敏感,忽略靜物。所以,蛙類的食物必須是活的、會動的、比牠嘴巴小的動物。例如:螞蟻、蚊子、蛾、蚯蚓、蝴蝶、小魚,甚至較小的蛙都有可能被牠當作食物。

  接下來就要出發開始吃東西了。蛙類白天大多躲在草叢、岩石、泥洞中,到了晚上就開始出沒,找尋食物了。而蛙類找尋食物也有不同的個性:一種是懶懶的「坐等型」,蟾蜍就是這類的代表動物,其實也不能說是懶,應該是說很有耐心的等待食物上門;另一種則是相當積極的「主動出擊型」,常常更換覓食的地點,主動搜尋食物,一般移動能力佳的青蛙都是採取這種方式。

▲台北樹蛙攝食時
眼睛用力向下閉一下

 

  蛙類除了有一雙專門夜視的眼睛外,還有一個捕捉食物的好幫手—舌頭。舌根固著於口腔底部前端,而舌尖游離,平常收起來伸向後方。捕食的時候,會將身體向前移動,在差不多的距離時,迅速地將舌尖向外翻出,把食物黏回嘴巴裡面。這整個過程只需要0.15秒就完成了,而且舌頭並不會伸得太遠,所以乍看之下,還會以為他們是直接用嘴巴將食物吃進去的。

  不過,當食物比較大的時候,沒有辦法一口就將食物黏進嘴巴裡面,露在嘴巴外面的部分就需要手的協助,將食物塞進嘴裡,同時順便清除食物上的泥巴與石礫。

  食物被吃進嘴巴之後不會進行咀嚼,因為蛙類只有上面的牙齒(蟾蜍與狹口蛙則完全沒有牙齒),且相當小及細密,所以僅有防止食物脫落的作用,而無法像人一樣,先在口中將食物嚼碎。

  接下來,會看到牠們用力地眨一下眼睛,這是要幫助吞嚥。由於蛙類的眼球和口腔間沒有骨片相隔(用手伸進蛙的口腔中,向上可以摸得到兩顆眼球),當其中一條特殊的眼肌收縮時,眼球就會陷入口腔內,藉此把食物擠壓進咽喉,準備進行消化。                                      

▲ 蝌蚪的腸子
可達體長的9倍

 

  當食物被眼球推擠進入口腔之後,就要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消化作用了。其實蛙類的消化系統與人類的差不多,都有食道、胃、小腸、大腸……等,但當然還是有一些差異。例如:蛙類的口腔有開始有唾液腺分泌黏液來潤溼食物,但不像人類的唾液有消化功能;此外,蛙類的大腸粗短,下接泄殖腔,以單一的泄殖腔口通體外。泄殖腔是蛙類泌尿系統、消化系統及生殖的共同通道,意思就是說,無論是排遺、排泄或是產卵、排精,都是共同經過泄殖腔口來排出,這和人類有所不同。

  雖然蛙類都有食道、胃、小腸及大腸等,但是由於分化不完全,不仔細看會以為是一根腸子通到底似的。蛙類主要的消化作用是在胃進行,胃液裡有鹽酸與胃蛋白脢來幫助消化。腸道的長度與食性有關:成蛙為肉食性,腸道比較短(約體長二倍);而以素食為主的蝌蚪,其腸道就比較長(可達體長九倍)。

  食物消化後,產生的能量一部份供身體代謝及活動所需,多餘的能量就轉變為肝醣及脂肪的形式來儲藏。當冬眠或夏眠時期,醣類逐漸消耗殆盡,即以體內所儲之脂肪來維持生命。雖然蛙類的脂肪組織不多,不過由於其基礎代謝率甚低,故所需的養份其實不多。蛙類的代謝速率與環境之溫度有關,溫度越低代謝也越慢,而一般在交配時期,牠的代謝速率會達到最高點。

蛙蛙世界學習網 兩棲類保育網 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