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蛙類群聚研究漸漸成為主流。 |
對於剛起步的蛙類研究,大多會以〝一種〞特定蛙類作為研究對象,但是臺灣蛙類種數有限,〝好做的〞一一被研究完成後,接下來就會開始去探討種與種之間的關係,這個領域稱為「群聚」(或稱群集)。
群聚研究也是從基本的資源調查出發,先對當地有多少種蛙類?誰是優勢種?誰是稀有種?然後再去比較這些蛙類對於時間或空間的資源分配,例如:有的繁殖季在夏天;有的則在冬天。有些利用池塘的水域;有些則是利用池畔的陸地;有些卻是利用旁邊的灌叢。簡單的來說,過去僅研究某一蛙類與環境的關係,而群聚的研究則是把其它蛙類視為環境中的一份子,種與種之間可能會互利、競爭,有時甚至會互吃。這也是目前〝正流行〞的蛙類研究。
當然,如果將生物視為環境的一部份,那周遭非蛙類的生物反而更佔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會被蛙類所吃的小蟲子,以及會吃蛙類的蛇、鳥、哺乳類。牠們與青蛙在食物網中可說是最直接的關係,在這個網系中的一舉一動都會相互牽引。
早期僅會探討「一對一」的關係,如:青蛙與螞蟻、青蛙與蛇、青蛙與蝙蝠、蝌蚪與藻類、蝌蚪與水蠆…。而藉由數十年來的累積,再加上電腦可協助更大量、更複雜的分析,目前漸漸朝向「一對多」、「多對一」,甚至「多對多」的研究,這可讓實驗更貼近實際的情況,亦使研究結果更有利用的價值。這方面的研究在台灣還算是起步階段,有待更多的前輩與後進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