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蟾蜍眼後有兩個
大的毒腺稱為耳後腺 |
當一般人說到青蛙,通常會聯想到“溼溼黏黏”的皮膚。沒錯大部分蛙類的皮膚都是如此,但也有少部分蛙類因為角質化明顯而顯得較為乾燥(例如蟾蜍)。蛙類的皮膚其實內藏許多玄機:它擁有毒腺作為防禦的武器,還有多變的色素細胞,可以隨時改變體色以混入環境之中。許多有毒的蛙類還擁有鮮豔的色彩,這是警告想欺負牠的人別自討苦吃,以減少無謂的受傷!
今天主要介紹蛙類皮膚的毒性,大家可別一聽到有毒就嚇一跳,因為毒性是因蛙而異的,而且並不是每一種蛙的皮膚都對人有害。毒腺是一種保護性的腺體,具刺激性,捕食者在吞食時,會產生噁心、辛辣、苦澀等不舒服的感覺,而將到口的蛙類吐出,因此毒液的分泌主要是保護蛙類以避免被捕食者吞食致死。
蟾蜍的毒腺特別發達,在兩眼的的後方集中成兩個大的毒腺,稱為耳後腺(或稱為腮腺),它所分泌的毒液,可加工成為名貴的中醫藥材—蟾酥。其實摸到蟾蜍並不會中毒,只要特別注意手上不要有傷口、摸完不要用手接觸眼睛或嘴巴,並且要將手洗乾淨就可以了。但是當吃下一隻帶皮的蟾蜍時,可能就會中毒致死了。
當然,除了毒腺外,蛙類皮膚還有另一種腺體—黏液腺。它會持續的分泌黏液使皮膚保持溼潤,讓皮膚表面也可以用來進行呼吸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蛙類的皮膚總是溼溼黏黏的原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