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向上
青蛙的飼養-1
青蛙的飼養-2
食物的選擇
蝌蚪的飼養
幼蛙的飼養

幼蛙的飼養

這時候的蝌蚪不用吃東西

  當蝌蚪一直養下去,你會發現事情有所改變,它們開始為變態成青蛙作準備。可要趁著這個機會好好觀察,蝌蚪先是如何長出後腳?接著前腳如何出現?最後嘴巴及尾巴如何變化?既然蝌蚪正面臨〝蛙生〞的大轉變,那我們要如何配合它們呢?

  決定蝌蚪變態時間的因素很多,諸如:溫度、營養、密度、水量、……等等。如果環境條件不好的時候,它可能就會提早變態,離開這個環境,不過這種情況的幼蛙體型大多過小,非常不利於生存;反之,給它充裕的環境,不斷增大牠的體型,再讓它自行變態,變成胖嘟嘟的小蛙,這不但容易接下來的飼養,也增大它的生存機率。

  好的環境當然包括充足的營養,不過當蝌蚪的前腳伸出之後,給它再好的食物都沒有用了,因為它正在改變它吃東西的習慣,在這個過度期的營養來源全靠那條萎縮中的尾巴,所以不用擔心它們會餓死。

  然而,當你發現有蝌蚪的後腳大致發育完成,而胸部鼓鼓的,依稀可以看得到裡面包著一雙小手,這時候你要開始替它們登陸作準備。既然是登陸,那就表示需要離開水面,所以你要提供它們高出水面的石頭或樹枝,不然它們會很辛苦地爬著垂直的缸壁,然後體力不支,淹死在水中。此外,還需要將缸子加蓋(仍需保持空氣的流通),不然,它會一直努力的往上爬,爬出缸子到處亂跳,最後乾死在外面。當然,可以準備另一個加蓋的容器,放一層淺淺的水,稍微佈置一下,作為即將變態完成的蝌蚪與小蛙。然後審慎地考慮是否要繼續養下去!

飼養幼蛙必須準備更小型食物。

 

  飼養幼蛙可比飼養成蛙困難許多,除了必須準備更小型的食物外,幼蛙對於環境的耐受力也大大的降低。所以,打算要飼養幼蛙的話,必須有萬全的準備,不然它們會一隻接著一隻的死掉喔!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食物”,要一種比小青蛙的小嘴巴還要小,而且還是活生生的小生物,最佳的選擇就是“果蠅”(一種很小的蒼蠅)。只要家裡有水果放置太久,或垃圾桶未加蓋子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將它們吸引過來。千萬不要急著用網子捉住它們,既費時又沒效率,可能抓到來不及給幼蛙吃。此時,僅需要將香蕉皮或一小塊蘋果放在幼蛙的缸子裡面,再用一個大小適中的網子(網目大於果蠅、小於幼蛙)套住缸子,放置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將可以看到一隻隻的果蠅飛進缸子裡,然後被幼蛙吃掉。

  這種方法仍然有些缺點,一來是當幼蛙數目較多的時候,誘集來的果蠅會不夠吃;其次是,果蠅並不會乖乖的待在缸子裡面給青蛙吃,它還會在房子裡面到處遊蕩,搞得家裡衛生環境變差。針對著個問題,可以考慮果蠅的大量繁殖:將水果放置室外1∼2天,確定曾有果蠅駐足過,再移至玻璃瓶中,用細沙網封住開口,靜置數天後就產生出大量的果蠅;將繁殖的果蠅放入幼蛙缸子中,此時最好採用細沙網照住缸子,以免辛苦繁殖的果蠅飛走了。因此,必須根據幼蛙的多寡來決定需要繁殖多少果蠅才夠。

僅有少數的幼蛙能順利長大。

 

  當青蛙遭遇危險的時候,通常還可以跳走,但是當它還是卵、蝌蚪以及幼蛙的時候,面對威脅卻僅能聽天由命。因此,青蛙為了世代生生不息,選擇“蛙海戰術”以量取勝,雖然大部分的個體終將犧牲,只要有一定比例的後代順利繁衍,那族群就不致滅絕。

  曾有研究指出,某種赤蛙在野外的存活率為4%,就是25顆受精卵中,僅有1隻順利長大成蛙,過程中包含環境不適、飢餓致死或遭受掠食。這些現象在自然界中似乎是必然的,但為何在人為飼養的環境下,提供食物、避免天敵危害,順利變態完成後,幼蛙卻還難逃命運的捉弄呢?

  然而,造成飼養中幼蛙集體死亡的原因相當多,也許溫度些微的變化、疾病瞬間的擴散……,都可能發生令人措手不及的結果。但是長遠來看,人工飼養幼蛙還是難逃“營養失調”的問題。因為,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青蛙可以隨機攝取到多種營養物質;也可以自我選擇日照的長短,來調控體溫及協助養分的合成。

  但是,飼養箱中的幼蛙,在它“蛙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卻沒有選擇的機會;就像在發育中的青少年,無法獲得均衡的營養。縱使提供更多樣性的活餌(如:小麵包蟲、小蚯蚓……),還是難以使全部的幼蛙存活。因此,將蝌蚪養到幼蛙以後,最好還是將它們放回原本採集蝌蚪的地方,期盼它們能自由地在野外順利長大。

蛙蛙世界學習網 兩棲類保育網 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