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向上
消失的青蛙-上
消失的青蛙-下

消失的青蛙-上

青蛙採取以量致勝的蛙海戰術。
(盤古蟾蜍蝌蚪)

  青蛙在自然界當中通常扮演著〝弱勢的次級消費者〞,雖然會以昆蟲蚊蠅為食,但面對更食物網更高階的掠食者,卻無招架之力。不過他們並不會因此凋零,反而在演化的歷程中,採取以量致勝的蛙海戰術,順利地在險惡的生態界中,佔有一席之地。

  若以生物能量金字塔的角度來看,青蛙雖不如昆蟲來的眾多,但也不算少數。所以,現今我們周遭才有這麼多而豐富的蛙類,好讓我們駐足欣賞。

  不過,青蛙終究還是兩棲類,逃離不了牠乖舛的宿命,脆弱的生命力與驚人的繁殖力正在拉鋸。好運的青蛙就能在這洪流的逆境生存;但不幸的青蛙,卻遭到巨浪無情的吞噬,正逐漸朝向滅絕的命運。

  而這個問題其實早在很久之前就開始了,但隨著環境惡化日遽、人為威脅驟增,使得青蛙數量減少的速度悄悄增加。正當1980年代,青蛙驟減的議題被端上抬面時,有部分種類已經無力回天,成為地球使上第六次大滅絕名單的一員。如今,我們只能緬懷這些傳說中的青蛙,從中記取教訓,別讓悲劇再度發生。

幼蛙從母蛙的肚子裡面跑出來。(感謝攝影者Michael J. Tyler同意本站使用此照片!)

  當談到消失的青蛙,通常第一個會想到的應該是澳洲東部的「胃孵蛙」(學名:Rheobatrachus silus,英俗名:Gastric-brooding frog,其他中俗名:胃育溪蛙、胃袋子守蛙),從發現到消失只有11年,但牠的詭異行為卻令人著迷。牠的消失換來蛙類保育的省思,是天生的宿命,還是人為的迫害,至今仍是個謎,卻留給吾輩一個痛定思痛的警惕。

  生物的〝胃〞主要都是用來消化食物用,所以會分泌腐蝕性的強酸。胃液分泌過多時,可能會反過來傷害到自己;胃液分泌太少時,就無法進行消化作用。但誰也沒想到,天底下竟然會有母蛙將胃當作「育兒室」,把受精卵吞入口中,同時停止胃液之分泌,直至卵孵化為蝌蚪,蝌蚪漸漸變成幼蛙,此刻再將小蛙吐出來,接著胃臟恢復原本消化的工作。

  這種「停止胃液分泌」的特殊功能實在太神奇了,如果能夠徹底瞭解此能力的背後機制,很有可能成為治療胃潰瘍或胃液分泌過多的救星。但可惜的是,在我們徹底瞭解牠們之前,卻已經宣告滅絕了。後來發現,世界上其實有兩種青蛙會採此策略,不過另一種蛙(Rheobatrachus vitellinus)卻也步上相同後塵,成為博物館與大家回憶裡的青蛙。
 

一般人熟知的胃孵蛙指的是「南胃孵蛙」。(感謝攝影者John Wombey及網站AUSCAPE同意本報使用此照片!)

  關於胃孵蛙(Rheobatrachus silus Liem, 1973)的歷史,一般認為是在1972年發現,科學家Liem於隔年將牠發表為新種,這也算是世人對此蛙的第一印象。但另一名科學家Ingram則在1991年意外發現:其實在布列克爾地區(Blackall Range),早在1914年就已經有標本採集的紀錄,只是當時完全忽略了牠特殊行為。

  根據1976年,Ingram於克倫多•布倫巴溪(Booloumba Creek, Conondale Range)上游,對胃孵蛙之族群進行調查研究,估計約有78隻個體。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研究針對牠的族群量進行估計。在1979年的冬天,胃孵蛙的數量莫名的驟降,當年也是克倫多地區的最後一次出現胃孵蛙。而其他地方最後一次在野外記錄到胃孵蛙,則是1981年9月在布列克爾地區。至於,最後碩果僅存於實驗室的胃孵蛙,也於1983年11月辭世,享年至少三歲,接下來就再也沒有人看過活的胃孵蛙了。之後於1985年的調查當中,確認野外沒有胃孵蛙的族群。因此關於胃孵蛙滅絕的年份有二說法;其一,1983年最後之之實驗室的存活個體;其二,1985年正式調查確認沒有任何族群。

另一種「北胃孵蛙」也相繼走上滅絕的命運。(感謝攝影者D. Parer & E. Parer-Cook及網站AUSCAPE同意本報使用此照片!)

  關於胃孵蛙的滅絕眾說紛紜,其一,動物學者與製藥公司的採集;其二,砍伐森林、探查金礦、興建堤壩的污染;其三、旱災。但根據目前的研究認為,幕後得真凶應該是〝真菌〞,以及上游棲地遭養豬、外來野草及改變水流與水質的干擾所造成的。

  Ingram & McDonald指出:1978∼1993年間,昆士蘭地區有7種蛙類滅絕,4種蛙類族群下降,均發生在上游雨林地區,而且這11種蛙類全都是在溪流繁殖的種類。許多人都想知道這11年來到底發生何事?但卻沒有任何人知道!但經過多年辛苦、詳細的調查、監測、飼養與病理檢測(1999年),提出三像可能原因:1.全球變遷、2.真菌感染、3.人為棲地破壞。這也是我們未來要積極求解的問題。

當初發表Vagas Valley frog的手繪圖。(摘自North American Fauna(1983) 7: 399)

  

  另一位消失的青蛙說起來有點諷刺,人們為了滿足個人之慾望,卻在不知不覺中葬送了牠的未來,牠就是—維加斯谷蛙(Rana fisheri Stejneger, 1893)。

  隨著美國國土的發展,一般民眾關心的是開疆闢土,但對生物學家來說,這可是一連串的探險之旅,包括許多新種的發現,都在這個時期暴增,而死亡谷探險(the Death Valley Expedition)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1891年由A. K. Fisher博士帶領的兩爬調查小組,於內華達洲沙漠進行調查,調查期間共計有12種兩棲類與44種爬蟲類。1893年由Leonhard Stejneger博士(也就是〝史丹吉氏〞)整理發表,為表彰Fisher博士之貢獻,將其中一新種赤蛙命名為fisheri。

  維加斯谷蛙(英文俗名:Vegas Valley Frog、Vegas Valley Leopard Frog、Las Vegas Leopard Frog)分佈於美國•內華達州•克拉克郡•維加斯溪谷。該地區海拔高度約600公尺,周圍被沙漠環繞。雄蛙體長約4.5㎝,雌蛙體長約6㎝,身體綠色,佈滿深色斑點,喉部為淡粉紅色。據說生性溫和,警覺性不高。繁殖季以春、夏兩季為主,會聚集於溪谷齊發出求偶叫聲。

  1905年在內華達沙漠中央突然出現了一個城市—拉斯維加斯。1911年三月19日開始頒發合法賭場執照後,這個城市便開始聲名遠播,許多懷著發財夢的賭客紛紛湧入這個成市。1930年代隨著胡佛水庫的興建,更加速拉斯維加斯的發展。隨著遊客增加,賭場、飯店、遊樂場等需求大增,這個成市不斷向外擴張,對水源的需求也持續增加。就在這光榮發展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生物滅絕的故事。
 

已滅絕維加斯谷蛙的照片(摘自Wright & Wright 1949, Handbook of frogs and toad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根據Wright & Wright(1949)記載,最後一次目擊到維加斯谷蛙是由加州脊椎動物學博物館(MVZ)的研究人員,於1942年二月所觀察到的紀錄。於同年五月再訪該處時,已發現找不到任何維加斯谷蛙,眼前所看到的的只有牛蛙(引入)與高爾夫球課程。往更上游的地方尋找,除了鯉魚與成群的螯蝦以外,就沒在看到任何青蛙了!

  雖然1942年以後就沒有人再發現過維加斯谷蛙,但大部分的學者仍然不肯面對這個事實,總認為應該還沒滅絕,只是找不到而已,所以都給予牠「瀕危(Endangered)」的等級,不然就是在「滅絕(Extinct)」後面加上〝?〞。直至1995年以後,才比較明白表示該蛙已經滅絕;而IUCN於1996年正式將該蛙列入滅絕的名單當中。所以,關於維加斯谷蛙的滅絕時間,才會有1942、1995或1996年等多種版本。

  造成維加斯谷蛙滅絕的原因普遍認為有二因。其一是〝人為造成的棲地流失與破壞〞,這項原因就是因為拉斯維加斯的過渡開發,而為了因應水源的需求而超抽地下水,導致泉水不再、溪流枯竭。另一個原因是〝外來種生物〞,這裡指的就是赫赫有名的牛蛙,以及為了釣魚享樂而放流的虹鱒,牠們會捕食維加斯蛙及蝌蚪,而造成直接的影響。

  維加斯谷蛙的快速消失也給留給世人一個謎團,就是牠的卵到底長怎樣?是何形狀?是何顏色?由於沒有人實際看過,所以終究是個謎。就算對於相近的豹蛙(Rana pipiens, Leopard frog)瞭解再深,終究不是維加斯谷蛙。

  牠的消失和拉斯維加斯的繁華成為強烈的對比,有多少心懷發財夢的人,知道這背後的故事。如今,拉斯維加斯依然紙醉金迷,而維加斯谷蛙卻黯然離開這個貪婪的世界。

 

蛙蛙世界學習網 兩棲類保育網 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