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人熟知的胃孵蛙指的是「南胃孵蛙」。(感謝攝影者John Wombey及網站AUSCAPE同意本報使用此照片!) |
關於胃孵蛙(Rheobatrachus silus Liem, 1973)的歷史,一般認為是在1972年發現,科學家Liem於隔年將牠發表為新種,這也算是世人對此蛙的第一印象。但另一名科學家Ingram則在1991年意外發現:其實在布列克爾地區(Blackall
Range),早在1914年就已經有標本採集的紀錄,只是當時完全忽略了牠特殊行為。
根據1976年,Ingram於克倫多•布倫巴溪(Booloumba Creek, Conondale
Range)上游,對胃孵蛙之族群進行調查研究,估計約有78隻個體。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研究針對牠的族群量進行估計。在1979年的冬天,胃孵蛙的數量莫名的驟降,當年也是克倫多地區的最後一次出現胃孵蛙。而其他地方最後一次在野外記錄到胃孵蛙,則是1981年9月在布列克爾地區。至於,最後碩果僅存於實驗室的胃孵蛙,也於1983年11月辭世,享年至少三歲,接下來就再也沒有人看過活的胃孵蛙了。之後於1985年的調查當中,確認野外沒有胃孵蛙的族群。因此關於胃孵蛙滅絕的年份有二說法;其一,1983年最後之之實驗室的存活個體;其二,1985年正式調查確認沒有任何族群。
|
另一種「北胃孵蛙」也相繼走上滅絕的命運。(感謝攝影者D. Parer & E. Parer-Cook及網站AUSCAPE同意本報使用此照片!) |
關於胃孵蛙的滅絕眾說紛紜,其一,動物學者與製藥公司的採集;其二,砍伐森林、探查金礦、興建堤壩的污染;其三、旱災。但根據目前的研究認為,幕後得真凶應該是〝真菌〞,以及上游棲地遭養豬、外來野草及改變水流與水質的干擾所造成的。 Ingram &
McDonald指出:1978∼1993年間,昆士蘭地區有7種蛙類滅絕,4種蛙類族群下降,均發生在上游雨林地區,而且這11種蛙類全都是在溪流繁殖的種類。許多人都想知道這11年來到底發生何事?但卻沒有任何人知道!但經過多年辛苦、詳細的調查、監測、飼養與病理檢測(1999年),提出三像可能原因:1.全球變遷、2.真菌感染、3.人為棲地破壞。這也是我們未來要積極求解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