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向上
池塘的蛙類-上
池塘的蛙類-下

池塘的蛙類-上

狗蛙可是容易聽見卻不容易看見。

  延續先前介紹溪流下游的蛙類,其實就是一些池塘常見蛙類。除了先前介紹的澤蛙外,還有貢德氏赤蛙、虎皮蛙、牛蛙、腹斑蛙、拉都希氏赤蛙、金線蛙、黑眶蟾蜍、小雨蛙……實在太多種了,就直接來介紹牠們吧。

  說到池塘的蛙類,就會讓人第一個想到「貢德氏赤蛙」,因為無論白天或黑夜、郊外池塘或是都市公園的小水池,到處都可以聽到牠們在〝狂吠〞。沒錯!牠就是俗稱的「狗蛙」,若是不知情的人還真的會被牠所騙,甚至有人不相信那是青蛙叫哩!不過雖然容易聽見狗蛙叫卻非常不容易見到牠的本尊,因為牠的生性非常機靈,時常蹲在池畔或石頭縫間鳴叫或休息,當牠感覺到有其他大型生物接近的話,馬上噗通一聲∼跳進水裡,而且一躲就是十幾分鐘,甚至半小時很難等到牠探出頭來。此外由於牠在台灣蛙類家族中也算大個子,所以也是過去饕客所覬覦的對象,因此牠也被列入保育類名單之一是有道理的。

  和貢德氏赤蛙相同命運的,也被列為飯桌上常客的就是「虎皮蛙」,牠也是屬於大型的池塘蛙類,叫聲是渾厚「ㄏㄤ∼ㄏㄤ∼ㄏㄤ∼」,越大隻的虎皮蛙叫聲越是低沈有力。由於有人吃牠,就有人會去養殖牠來賣,所以在市場上有時也會看到「保育蛙類-虎皮蛙」。咦!保育類不是禁止反賣嗎?業者會反應說這是人工飼養的,可以賣!話雖如此,不過在這裡還是奉勸各位,若非必要,千萬別吃蛙肉;倘若真的要吃,也最好吃牛蛙。因為我們根本無從分辨他們的虎皮蛙是否真的為人工飼養的;而且牛蛙比較大,比較有肉,又比較便宜。當然,還是都不要吃牠們比較好。
 

牛蛙叫聲如牛,體型更是壯碩如牛。

  另外一位池塘常出現的嬌客?應該稱它「霸客」比較適當,那就是台灣青蛙界的大魔頭∼牛蛙。它並不是台灣的原生種蛙類,但大約日據時代之初,由日本人引進台灣進行繁殖,作為食用蛙類。如果只是圈養的話還好,但是總是會有一些偷跑出來,或者被放生的個體。然而,若是這些僥倖個體殘存下來,則是一場大災難的的開始。由於牛蛙個頭大、嘴巴大,所以把它嘴巴小的動物均有可能被它所吃掉,即便不是直接吃掉,也會佔掉大部分的資源,讓其他的蛙類漸漸餓死。除了長大的牛蛙如此可惡之外,它的小時候「牛蛙蝌蚪」也個小惡霸,會主動攻擊其他水生生物,特別是比它小的蝌蚪。所以,只要在有它出現的地方,當地的蛙鳴便會逐漸稀疏,而慢慢地被牛蛙的「哞∼哞∼」所取代。

  雖然牛蛙算是池塘中的霸主,但是行事還算機警。雄蛙會據守各自的領域,當有其他雄蛙要入侵時便會進行驅趕,如果遇到比它大的生物靠近時,牛蛙還是會撲通一聲跳進水裡,所以要抓牛蛙還不容易。過去曾經要在池畔抓牛蛙,在離它還沒到一公尺處便被它所跑走,老是撲空。後來換另外一個方向進攻,由池塘中央向岸邊靠近牛蛙,此時的牛蛙一動也不動,就順手抓住牛蛙哩!可能是因為平常都在注意岸邊的入侵者,若有危險便往水中跳,但是如果入侵是從水中來的話,它可能就會猶豫要不要跳,那就可趁機抓住它,效果還算不錯。
 

腹斑蛙會發出宏亮的給給聲來吸引母蛙的青睞。

  第四位常出現在池塘湖畔的蛙類就是「腹斑蛙」。我想大家在認青蛙的時候都會問特徵是什麼?那牠是不是〝腹部有斑紋〞哩?是沒錯,牠的腹側灰褐色有許多大黑斑。但是也有其他赤蛙同樣具有這個特徵,特別是拉都希氏赤蛙,腹側斑紋更多,那不是更腹斑蛙嗎?話說回來,在賞蛙圖鑑後面的檢索表中,將赤蛙一直去分,分 到最後就剩下腹斑蛙與豎琴蛙了。因此,戲稱腹斑蛙的特徵就是〝沒特徵〞。但根據腹斑蛙的學名〝Rana adenopleura〞,意思即為〝具有腺體的青蛙〞,因為公的腹斑蛙具有膨大的肩腺。而和腹斑蛙極為相像的「豎琴蛙」則體型較小,具有明顯的背中線。

  腹斑蛙的叫聲相當有趣,有點像鴨子叫的「給∼給∼給∼」,牠喜歡在池塘邊緣活動,有時也會泡在水中鳴叫,不斷縮的咽下雙鳴囊造成水波不斷震動,極為響亮。而且多隻腹斑蛙的時候,牠們會越叫越起勁,給給聲此起彼落,好像誰也不輸誰似的。至於相似種豎琴蛙則是發出「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的聲音,我覺得比較 像〝發報器〞的聲音,和想像中美妙的豎琴聲有一段差距,當然這可能是當初發表者Kuramoto M.聽到新種蛙類叫聲,讚嘆大自然的旋律,而給予的美聲吧!

蛙蛙世界學習網 兩棲類保育網 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