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向上
溪流的蛙類-上
溪流的蛙類-下

溪流的蛙類-上

許多蛙類喜歡到溪流邊進行生殖活動。

  蛙類〞就是我們一般的青蛙與蟾蜍,牠們是屬於兩棲綱無尾類,就是當牠們在蝌蚪期時必須生生活在水中;而蝌蚪變態成幼蛙之後,便開始展開陸地的生活。雖然這些蛙類能離開水面到陸地活動,但是仍然無法完全脫離水,這是因為牠們的皮膚並不能防止水分的散失,所以還是必須待在離水不遠處,以便隨時補充水分。就因為如此,只要在一些固定有水或濕氣很重的地方,就非常容易看到青蛙的蹤影,所以除了池塘稻田外,溪流對蛙類來說也是個良好的棲息場所。

  台灣目前共計有31種蛙類,包含蟾蜍科2種、樹蟾科1種、狹口蛙5種、赤蛙科13種以及樹蛙科10種;其中除了牛蛙與花狹口蛙為外來種蛙類外,其餘28種皆為台灣本土蛙類。而這麼多種蛙類當中,較常在溪流中活動的蛙類約有10種,分別為:盤古蟾蜍、梭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貢德氏赤蛙、澤蛙、虎皮蛙、古氏赤蛙、牛蛙、褐樹蛙及日本樹蛙。

  這些雖然都被歸為溪流蛙類,但並不是終年都在溪邊活動,其中有些蛙類僅在繁殖季的時候才會到溪邊求偶、交配。當然每一條溪流的類型均不相同,而且同一條溪的上下游也不太一樣,所以造成這些溪流蛙類會分佈在各自適宜的溪段。因此,我們可以在不同季節、不同溪段看到不同的「溪流小勇士∼蛙」。
 

褐樹蛙在繁殖季的時候才會到溪邊。

  大部分溪流的上游河道狹窄、具有良好的森林覆蓋、溪中巨石林立、流水湍急、空氣相當的潮濕,這就是「褐樹蛙」、「梭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及「盤古蟾蜍」最喜歡的棲地類型;當然,總是會有一些流速較緩的小支流或淺灘,那就非常容易發現「日本樹蛙」與「古氏赤蛙」在這裡做SPA。

  其中,褐樹蛙可說是夏日溪谷中最常見的蛙類,幾乎每個石頭上就有一隻褐樹蛙停在上面,有時鳴叫吸引母蛙,有時休息等待路過的小蟲。當幸運的公蛙和母蛙配對之後,牠們會靜靜地等待到黎明的前一刻,然後找一處有遮蔽的淺水處產卵。卵過幾天後便孵化成蝌蚪,約莫一個月後,蝌蚪便會變成一隻隻活跳跳的幼蛙。這些幼蛙會離開溪流到森林中成長,直到一兩年後,牠們會再以成蛙之姿,重新回到溪流中繼續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

  所以,褐樹蛙大部分的時間是出現在溪流兩旁的森林之中,但是一到夏天,他們便會不約而同地來到上游溪流,進行生殖活動。大家可別看牠個頭不大,牠可是具有強壯的手臂與超大的吸盤,這兩樣秘密武器足以讓他抵擋強勁的水流,所以牠們便有「壯溪樹蛙」的稱號,堪稱青蛙界的頭號溪流小勇士。
 

梭德氏赤蛙可分佈到三千公尺的高山上。

  梭德氏赤蛙差不多也是依循褐樹蛙的模式,僅在繁殖季的時候聚集到溪邊,但是由於梭德氏赤蛙的分部實在太廣了,即使海拔3000公尺仍會看見牠在溪流中穿梭,所以在不同海拔的梭德氏赤蛙便會有不同的繁殖季,大致來說,低海拔的族群便喜歡在秋季繁殖;但在高拔的族群,卻較偏愛在溫暖的春夏繁殖。

  另外,斯文豪氏赤蛙則特別偏好溪流兩側的山澗瀑布,白天躲在石頭縫裡面,晚上便會探出頭來。無論白天或是黑夜,牠們都會偷偷地發出「咻∼」的一聲,常常讓賞鳥的伙伴誤以為有鳥在叫,所以給他一個「鳥蛙」的稱號呢!另外,體色多樣化的牠更使得我們難以見到牠的蹤影,褐色型的個體就像一顆石頭一樣,而綠色型的個體則像一片青苔,這樣高明的擬態技巧,讓牠即使在白天仍可快樂地在鳴叫,好像在笑我們找不到牠似的。

  接著是溪流中的大傢伙∼盤古蟾蜍。別以為牠們個頭很大,其實牠們可是非常溫馴地,平常這些蟾蜍都四散在各處,但是等到秋冬時節,牠們便會像約定好似的來到溪邊。到了溪邊之後,牠們並不會吵鬧地發出求偶叫聲來吸引雌蟾,反而是默默地尋找心目中的蟾蜍公主,每發現疑似對象便會努力地抱上去。若是運氣好,便有交配的機會;若是誤抱到別的雄蟾,對方則會氣沖沖地發出「勾勾勾∼」的聲音,來表明自己的性別,並且警告上面的仁兄快快住手。當這些蟾蜍順利配對後,會產下兩串長達十公尺的卵串,而孵出來的蝌蚪也是黑色的,並且成群聚在一起形成黑壓壓的一片,也蠻恐怖的!

蛙蛙世界學習網 兩棲類保育網 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