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向上
外來種的青蛙-上
外來種的青蛙-中
外來種的青蛙-下

外來種的青蛙-下

其實黑眶蟾蜍對蟲害防制也有一手。

   在日本殖民台灣的時代,日本人有計劃地發展台灣的農業,而糖業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份。因此,在1935年,由糖業試驗所(現為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的高野秀三首先從夏威夷引進17隻雌蟾蜍及15隻雄蟾蜍來進行飼養與繁殖。繁殖的結果相當成功,期間共產下13堆卵,每堆約有17000粒卵,也順利將它們養成小蟾蜍,並且由試驗得知卵的最佳發育條件。此外,高野秀三亦進一步針對蝌蚪、蟾蜍與水溫、鹽度、水深、溼度等條件進行試驗,以便日後進行大量繁殖所需。

  但最重要的是—當初到底有沒有野放海蟾蜍呢?根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春富先生實地訪談的結果,證實確有引入海蟾蜍且放養於野外之事。不過,回顧這二十年的調查結果中,均無顯示有海蟾蜍的存在,即便是當初放養的農地亦無其蹤影出現。

  至於海蟾蜍是否還存在於本島,則需要持續的田野調查才能斷定,特別是住在台南地區的蛙友,下次出去賞蛙時可要多用點心,遇到蟾蜍時,請多看它一眼,確定牠是黑眶蟾蜍還是盤古蟾蜍,說不定有看到的可能就是隻海蟾蜍喔(這也未必值得高興)!

 

台灣在長期演化下,有許多動物發展出抗蟾蜍毒液的機制。

  海蟾蜍到底還存不存在於台灣?尚未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海蟾蜍已經在澳洲大量繁殖,且造成當地野生動物及人類的困擾,被當地的環保人士列為頭號敵人。

  澳洲和台灣一樣都是在1935年自夏威夷引進海蟾蜍,用來防制甘蔗害蟲,但相隔兩地的海蟾蜍確有不同命運。記得那年的6月1日,Mungomery在夏威夷的Honolulu(就是檀香山)附近採集到102隻的海蟾蜍(恰好51隻雄蟾;51隻雌蟾;其中至少有半數已為成體),輾轉托運到澳洲,於同年的6月22日釋放到澳洲昆士蘭北部的黃金谷(Gordonvale),此過程中大約死掉了一半。如今,海蟾蜍每年以27公里的遷移速度向四周擴散,令當地環保人士每日苦思如何圍堵這個〝災難〞。

  為何海蟾蜍會對澳洲造成如此嚴重的衝擊?當然,氣候溫暖、適應性好、繁殖力強……都是影響的因子。但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澳洲沒有〝蟾蜍〞,所以當地的原生生物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蟾蜍,更別說知道牠有劇毒!因此,當地生物在演化的過程,沒有蟾蜍的存在,自然缺少抗蟾蜍毒液的機制;因此,海蟾蜍在當地幾乎沒有天敵,生長狀況勢不可擋。首當其衝的就是共域的水生掠食者,笨笨地吃下海蟾蜍的蝌蚪,結果當然很不幸囉!特別是一種蝌蚪為肉食性的蛙類,數量急遽減少,也是牠造成的罪孽!

 

青蛙公主在澳洲買的海蟾蜍飾品。

   海蟾蜍對澳洲的影響並不僅限於生態環境,牠對於人類的生活環境的影響也不小。每到夜晚來臨,就會有大批的海蟾蜍盤據在路燈底下,享受豐盛的昆蟲大餐,甚至會爬到貓狗的食盆前,將盆中食物吃光(貓狗飼料雖然不會動,但海蟾蜍可藉由嗅覺來偵測出食物的存在)。牠們甚至會吃腐肉、雛鳥、植物、骨頭,以及馬路上的煙蒂,可說是塞的進嘴巴的都是食物。要是有好奇的貓狗去玩弄或捕食海蟾蜍時,則會遭受毒液攻擊,輕則口吐白沫,重則一命嗚呼,使得心愛的寵物莫名其妙的就喪命了!

  難道就這樣任憑海蟾蜍如此肆虐嗎?當然不可能。澳洲的保育團體除了號召社區捕捉海蟾蜍外,甚至在海蟾蜍的繁殖季時(特別是下過雨後),開著車子在海蟾蜍常出沒的公路上來回穿梭,目的就是要把海蟾蜍壓死,當然過程中也會壓死其他原生蛙類,但它們認為犧牲一些原生蛙類,也要把海蟾蜍趕盡殺絕,以免更多的蛙類受害。不僅如此,澳洲人甚至研發海蟾蜍的附加商品,例如用牠的表皮,灌入石膏後做成紙鎮或擺飾品。當然,也鼓勵學者多多研究海蟾蜍,看看是否具有醫學貢獻。

蛙蛙世界學習網 兩棲類保育網 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